這樣的取材蠻有意思的,與【機場裡的小旅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文書名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比較忠於本書原味。

如果,所從事的工作恰是自己所選定的終生職志,應該是很幸福的一件事。但也曾聽過,如果興趣成為工作,通常轉為遺憾的機率會高些。

一方面是因自己年近半百,一方面是女兒就要上高中,我想起在高一時作完性向測驗後,自恃IQ夠高,不顧偏向選擇社會組的測驗結果,心無旁鶩地選擇自然組就讀,然後在上了大學之後,才三心二意想轉文或商。直到現在,我似乎都很難準確辨認自己的興趣在哪一領域,什麼才是適合我的工作。現在,我開始爲女兒操心,怎麼幫她找到該走的方向,總不好讓她重蹈我的覆轍。

從她考完基測那天起,我便一直思索這個問題,但依然無解。這並不意外,畢竟我都已想了近三十年而無所獲,突然蒙幸運之神眷顧而得牛頓蘋果的機率理所當然不高。

至尊至貴如始皇,尚求一方長生不老藥;布衣小民似我輩,則盼一項幸福方程式。雖是理所當然的動機,卻沒必然可得的答案。

有這樣的一個記憶:日本有位樂在工作的資深郵差在接受訪問時說,他曾認為郵差是件單調枯燥的差事而想放棄過。就在他決定就要辭職的那天,天空下著大雨,他送信到一戶偏遠人家。那封信是一份錄取通知單,收信者接過信時,他及家人臉上都綻放著燦爛的笑容。那一瞬間,他有所頓悟,他遞送的不僅是信件,而是快樂。於是,他打消了辭意,就這麼持續著郵差的工作直到退休。

讀完這樣一個小故事,我想我們不會有一樣的感受,那或也意味著人生幸福方程式不會有定解。

回過頭來,我不否認工作會是影響我們生命的重要風景,但我更傾向於只要接受工作就是有苦有樂即可,所以我才會偏好原文書名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也是基於這樣的一個觀念,我不希望對女兒的關心變成是像下指導棋、支配或安排他的人生,事實上我也無能為力。我只想讓她感受到面對未知時,她不是孤單的,會有爸媽在身邊陪著;那將是她自己的人生,但不管未來怎麼走,我們都會努力支持。

DSC_000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