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述

前言.思考的六大陷阱
我們偏愛故事而不愛統計數字;
我們會尋求支持性意見;
我們鮮少正視機遇與巧合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我們可能會對這個世界有錯誤的認知;
我們過分簡化事物;
我們的記憶容易出錯。

CH.1怪異信念與偽科學思考
偽科學思考的特徵:
先入為主地認定該相信什麼;
尋找能支持某個先入為主觀念的證據;
忽略能證明某個主張或見解毫無根據的證據;
漠視某個現象的其他解釋;
懷有奇怪信念;
接受不足採信的證據,以求支持某個荒唐的主張;
非常依賴傳聞證據;
缺乏嚴格控制的實驗以驗證某個主張;
鮮少抱持懷疑的態度。

CH.2有隻小精靈在我肩上
常保懷疑的心。

保持開放的心胸是美德,但是不必開放到讓自己變成腦殘。

如何懷疑:
陳述主張;
檢驗這個主張的證據;
考慮其他可供替代的假設;
評估每一種假設的合理性(可檢定的嗎?是最簡單的解釋嗎?和廣為人知的知識有牴觸嗎?)

佛瑞效應(Forer Effect):我們會傾向於將模糊的人格特質描述當作是專門指稱自己,卻沒有領悟到相同的描述也適用於其他人。

CH3.像科學家般思考
科學並非證實一套見解,而是一種探究的過程,旨在建立一種可檢定的知識本體,對棄卻或確證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

好科學:同儕審查、公開評論、可以複製。

像科學家般思考的特徵:
保持心胸開放,但對於任何未經證實的主張存疑;
確保某項主張或想法是可被檢定的;
評鑑支持某個想法的證據品質;
嘗試查證某項主張或想法;
考慮替代性解釋;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狀況下,選擇能對現象提出最簡單解釋的主張或想法;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狀況下,選擇與已確立的知識不相牴觸的主張或想法;
依照支持或駁斥那些想法的證據數量來調節你的想法。

CH.4機緣巧合所扮演的角色

CH.5眼見不一定為真
眼睛只會看到心靈想要理解的事物。

預期心理,月暈效應( halo effect )

生理上的病症:移動盲症( motion blindness )、邦奈特症候群( Charles Barnet syndrome )、卡普格拉斯幻想症( Capgras’delusion )、幻肢( phantom limbs )。

如何克服導致錯誤信念的感知偏差:
你希望這個信念為真嗎?
你預期這個事件會發生嗎?
如果沒有這些希望或預期,你對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嗎?

CH.6想像不存在的關係
錯覺相關( illusory correlation ):如果我們認定兩個變數是相關的。不管證據是否存在,我們都會自行設想出一種連結。

決策過程中,易忽略負面的資訊,如此可能形成錯誤的信念。

解讀相關性應注意:
相關非因果;
方向性;
第三種變項;
選擇性偏誤。

CH.7預測不可預測之事
靈媒、占星師、股市基金經理人、經濟預測、氣象預報、科技預測。

混沌與複雜,未來根本就是不可預測的。

我們相信自己可以預測未來的原因是我們「想要」這樣相信、我們憎恨不確定性。

CH.8尋求符合預期
符合預期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會選擇性關注那些支持我們既存信念與期待的資訊。

信念形成的原因大多不是什麼實徵的證據或合乎邏輯的思考,而多源自心理或情緒上的原因。

聰明人之所以會相信某些怪事,是因為他們善於爲自己的信念辯護,雖然那常是一些不聰明的理由。

人類的認知系統特性是專注於正向的,而不是反向的例證。

自證性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

為了改善決策,考慮另一種假設,額外的對立假設。

CH.9我們如何簡化事物
舉隅法( heuristics ):
代表性( representativeness ),忽略可能影響決策的其他潛在相關資訊;
忽略基礎比例( base rate );
漠視均值迴歸( regression to the mean );
漠視樣本大小;
結合的謬誤( conjunction fallacy );
可獲取性偏差( availability bias );
定錨與調整(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

CH.10框架與其他決策問題
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 ):利得框架、損失框架。

人類天性:在可能利得的時候規避風險,在可能損失的時候去冒險。

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

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高估自己所有,低估別人擁有。

心理帳戶。

後見之明,當我們知道事情的結果時,會發生兩件事:
結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事情爲何會如此發展。

事實上,一旦我們知道事情的結果,我們就會重組記憶,遺忘事發之前的不確定性,取而代之的是依自己對真實事件的知識或理解,重建過去的一切。而這將影響我們對他人的判斷。

過度自信: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 )、直覺判斷。

總計預測( aggregate prediction ):一整個群體的人會有什麼行為傾向。

想要預測個人行為的任何嘗試都可能出現非常多的錯誤與不確定性。

CH.11錯誤的記憶
記憶可能受到下列因素影響而改變:後續事件、他人的回裔或提議、更進一步的理解、或一個全新的背景。

當我們透過記憶的過慮器來看事情,真相與實況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演繹的事實。

CH.12來自他人的影響
權威論據( argument from authority )的邏輯謬誤。

從眾行為

責任分散(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

群體決策,留意集體思考,團體極化的偏誤。

尾聲.一些最後的想法
當我們論斷某人是不是個好的決策者,評判的是他決策過程的品質,而不是決策結果的品質。

改善思考與決策的最佳方法是,採取一種懷疑與批判的方式。

思考是一種需要熟練的工作,我們並非與生俱來,不需學習也不用練習,就能擁有清楚且合乎邏輯的思考能力。

人類是追求信仰的生物,我們想要相信事物,但如果我們有好的理由質疑某個信念,就不能接受它為真。

生命是如此複雜而又不可預期,我們得學習接受許多事對於我們仍屬未知。

DSC_001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