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十多年前剛外派到中國負責一家子公司的經驗。

有一回去拜訪供應商,其間對方以一種特殊的茶招待我們,介紹說這是當地的特產,富含氨基酸有益健康,並問起我嚐起來的感覺如何。說實話,我對於口感味覺實在不行,但還是設法掰出幾句讚美之詞,爲了加強語氣添加真實度,更說了這種養生的健康茶在臺灣不曾見過,應該很適合長輩。

隔了一段時間,就在我要返台休假之前,這家供應商特別送來了好多盒茶葉,説是讓我帶回臺灣。當下也只能收下,總是不好退回。出於一種敏感度,我趕緊設法了解茶葉的價格。不得了,這種當季的茶葉雖攀不上當季龍井,碧螺春的昂貴售價,但也不菲。於是,將茶葉交給總務作爲公務贈禮之用。

就這樣,我也上了一課即便是無心之言,也是會造成非預期的實質性不良效應。

當我對人說一句話,是「我」還是「我的身分」在説話?是說給「對方」還是「對方的身分」聽?錯誤的對應關係就會導致意外的結果,而說話當時的場合或許也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子。

接著,來看看這句話:

我講話就是這樣高不高興隨便你

在此我就不做評判了,倒是可以試著將「我」與「你」帶入不同的組合,然後自行想像可能的發展。

私領域:父母/子女及互換;配偶/配偶;

公領域:上司/部屬及互換;同事/同事;

然後,如果進到公共,政治,外交領域呢?

當然可以隨便,問題是對方的反應是「我」可以承受的嗎?我可以代表「我」這個群體承受嗎?

難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也足以喪邦。

再接著就是政客放話,媒體偏頗報導的問題了。

究竟是笨?還是壞呢?

這些號稱自稱菁英者應該都不笨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