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殘忍地說,你夠資深的話,恰巧你也不健忘的話,應該會記得舊時的電視和音響,有許多的控制功能都是作在旋鈕上。電視頻道的選擇要靠旋鈕或稱撥盤,所以我們會將切換頻道,稱之為「轉台」;音量的調整通常也是靠著轉動旋鈕,所以我們會說「轉大聲點」或是「轉小聲點」。當今,科技日新月異,家電產品也跟著推陳出新,功能複雜,產品設計花俏,更將人因便利納入產品設計之中,許多調整都只需在遙控器上略展一指神功,便可輕鬆達成。縱然如此,我們還是習慣說「轉台」,「轉大聲點」或是「轉小聲點」。「轉」,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
談談一項台灣的官場文化吧─酬庸。
在國民黨主政時期,台灣尚有許多國營企業,公營行庫,以及具有官方色彩的法人組織,如基金會,協會等等。這些機構組織的人事安排,尤其是一些高層人事的安排,往往是由退職的政府官員或是退役的將領轉任,這樣的現象,常被稱為「酬庸式的任命」。若我記憶無誤,「酬庸式的任命」常是或至少曾是當時的黨外人士,後來的民進黨,大肆抨擊的政府作為之一。
曾幾何時,政黨輪替之後,即使大力推動國營企業與公營行庫民營化,官股仍佔絕大比例,亦即政府依舊保有高層人事的實質任命權。而在主客易位之後,作為卻沒什麼兩樣,民進黨政府也是承襲舊制,進行所謂「酬庸式的任命」。於是,一片撻伐「綠化」之聲,久久不絕於耳。
也許有人會以「昨是今非」來看待,而我卻是覺得有這樣的翻轉之後,更可以讓我們有不同的角度來檢視「酬庸式的任命」(在此只針對具經營實權的高階職位做討論)。
先看「酬庸」一詞的解釋:給予出力的人報酬 (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由此推估「酬庸式的任命」的字面上解釋,應是指將職位授予為自己出力的人作為回報。換言之,構成一項「酬庸式的任命」,是建立在一個假設:他是一種基於回報而做成的任命。
前述所提,即使大力推動國營企業與公營行庫民營化,官股仍佔絕大比例,亦即政府依舊保有高階人事的實質任命權。換句話說,政府依然對於經營績效負有相當的責任。在此一狀況下,政府極有可能會優先從「身旁的人」擇定口袋人選,所謂「身旁的人」,白話地說,就是如X家軍,YY幫,ZZ派系。理由相當簡單:信得過,有過共事默契,識得這個人,較安心託以重任,變成脫韁野馬的風險低,等等。就因為是「身旁的人」這層關係,所以不免讓一般人疑心這是一種純粹基於利益回報的安排。憑良心說,我無法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也同樣不接受他的必然性。原因便在於我相信我所提出的不同考量的可能性一樣是存在的。所以光就任命「身旁的人」這項事實,便要說這是「酬庸式的任命」,我以為是太過於武斷。
好,就算真是「酬庸式的任命」,為什麼普遍說來,民意,輿論與在野黨會對「酬庸式的任命」忿忿不平,視為過街老鼠呢?我推斷是因為至少基於以下兩個假設:
其一,因為是以求回報為考量,所以很有可能未將適才適能納入考慮;其二,同樣是因為只求回報,所以像是私相授受,未來極可能有利益輸送的流弊產生。
首先看其一:
是否具備能力,到底適不適任,政府是否確實將其納入任命的考量?在缺乏互信的情況下,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難有共識,因為這有點類似自由心證的性質。雖然,這樣的疑惑可從任命人選的學經歷,業界評價等等稍作判斷,但終究不能預先下定論,畢竟一項不可改變的事實就是,我們總是要看到實質的績效表現衡諸於同業實績的結果,才好說任命人選究竟具不具備經營能力,到底適不適任。因此就這點而論,縱然主觀認定是「酬庸式的任命」,在還未得到實質經營績效佐證之前,實在不宜就是否具備能力,到底適不適任遽下定論,更遑論因此就斷其為惡。
接著看其二:
是否私相授受,究竟會不會利益輸送,同樣是要有實憑實證才好說話,以想當然爾來定罪,是有失公允,也不足取。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目前投入桃園縣長選戰的鄭寶清先生,他同時也是前任台鹽董事長。『當初鄭寶清由立委轉換跑道接任臺鹽董事長,讓外界跌破眼鏡,而且接任初期,鄭寶清因為說錯話,被媒體修理一番,說他糖鹽不分,說這是酬庸、綠化,還批評他沒有專業能力,臺鹽會被他搞垮,在一片韃伐聲中,鄭寶清仍是心甘情願接下這個職務,展開他另一番事業。』(註一)
『2002年3月剛接掌台鹽公司時,鄭寶清正好面臨國營企業要民營化的壓力,以及公司即將虧損三億的窘境,面對這雙重的壓力,鄭寶清以開源、節流打開僵局。「我們在民營化前先進行企業化,換句話說:一方面開拓更大市場,一方面減少公司虧損,二帖藥一次用下,希望公司能獲取更大利潤。」鄭寶清笑著說。「就這一年我們反而沒有虧三億,倒賺了五億,2003年更好,賺了十億,EPS賺了四塊錢,2004年到10月份我們又打破台鹽52年歷史記錄,創歷史新高,我們賺了十二億。」』(註二)
看完以上的例子,我們是不是開始能以更開闊的態度評斷所謂的「酬庸式的任命」。如果我們聽得進「內舉不避親」這句話,即使觀感上依然不以為「酬庸式的任命」是最佳行徑,但是不是能接受他有一定的合理性存在,至少應避免僅就觀感的喜惡,逕行論斷「酬庸式的任命」為惡。
我們真正要盯住的是,任命人選是否能真正創造營運績效,可曾私相授受,究竟有沒有利益輸送等等。所以,與其在任命之初,僅以喜惡,假設而大肆抨擊,何不要求立法委員主動或要求政府建立官股委任經理人的績效評估制度,讓適者展其長才,為國庫也為民創造利潤;讓不適者不得尸位素餐,浪費民脂民膏。同時,也要有類似外部監察人的機制,降低利益輸送的風險。我必須說,以上僅是我從非專業人士立場所提的原則性意見,供作參考。
同樣是「轉大聲點」,過去我們是順時針旋轉音量旋鈕,現在則是按下音量按鈕的向上鍵或是正號鍵。過去,「酬庸式的任命」確實因為曾有過一些流弊而留下負面的觀感,現在,「酬庸式的任命」已有不必然為惡的實例。該是以務實的態度與作法監督「酬庸式的任命」的時候了。
(註一)
http://www.ettoday.com/2005/10/19/11081-1855406.htm
(註二)
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4/11/n885353.htm
- Oct 24 Mon 2005 20:22
轉大聲點 _ 說酬庸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