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對歷史進行分析:
我們是怎樣發展成現在這樣的?
為什麼這個過程如此漫長?
為什麼有人富有,有人貧窮?
我們將會邁向何方?

經濟體制,心理學,文化,政治和社會學是密切相關的。

最原始的本性:需求,渴望和互動。

CH1世界經濟史概覽
問題:
為什麼馬爾薩斯陷阱會持續如此長的時間?
為什麼馬爾薩斯陷阱的首次突破會發生在1800年的英國?
為什麼會出現之後的大分流現象?

有大量證據證明,財富-而且僅僅是財富-是決定社會內部以及各社會之間的生活方式的關鍵因素。

從長期來看,收入比任何意識形態或宗教更能有力地塑造人們的生活。

馬爾薩斯陷阱:1800年以前的經濟生活
1800年以前,使現代社會崩潰的根源-戰爭、暴力、農業歉收、崩潰的公共基礎建設、糟糕的生活條件與人類如影隨形。這些因素減少了人口壓力,提高了人們的物質水平。
生育控制對1800年以前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起了關鍵作用。
糟糕的生活環境以及較高的都市化率所帶來的健康問題意味著,在18世紀的英國和荷蘭必須有較高的收入水平才能維持人口數量。而在日本這個衛生意識較高的國家,只需較少的物質條件就可以保證人口水平,因此這導致日本的收入水平較低。
在馬爾薩斯時期的英國,最貧窮的人存活的子女數如此之少,以至於他們的家族開始沒落。因此,工業化前的英國呈現出一種持續向下的人口流動性。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這種前所未有的經濟快速增長現象源自於知識進步所帶來的生產效率的提高。
人口革命,整個社會自上而下的生育水平降低,避免了工業革命的效率進步所帶來的源源不斷的貧困人口,而且使得1800年以來人均收入大幅增長。

大分流
加強人們生產合作的社會環境無法控制。
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生產技術的根本性改變進一步擴大了國際收入差距。
嚴格的紀律、盡心盡責、任勞任怨。
財富的增加和經濟學的沒落。
財富並沒沒有帶來快樂。

Part I 馬爾薩斯陷阱:1800年以前的經濟生活
CH2馬爾薩斯經濟的邏輯
馬爾薩斯模型三個假設:
出生率是特定的,由社會的生育習俗決定,但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而上升;
各個社會的死亡率隨其物質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社會物質水平隨著人口增長而下降。

生存收入,使得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的物質收入。

CH3生活水平
恩格爾定律,一個家庭越窮,它花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越高。

平均身高、每天工作時間->衡量生活水平。

CH4出生率
CH5預期壽命
CH6馬爾薩斯和達爾文:富者生存
CH7技術進步
CH8制度和增長
稅收、價格穩定性(通膨)、公債、財產安全、人身安全、社會流動性、市場、知識產權。
CH9現代人的出現
利率、識字和識數能力、工作時間、違法暴力事件、選擇的壓力。

Part II工業革命
CH10現代經濟增長:國富論
經濟體系分解成五個變量:產出Y,勞動力L,物質資本K,土地Z,效率水平A。

經濟增長的基本式
gy = agk + cgz + gA ≒ agk + gA

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唯一原因。

CH11工業革命的謎團
外生增長理論;多重均衡理論;內生增長理論。

CH12英國工業革命
CH13為什麼是英國,而不是中國、印度或日本
在1300~1750年間,中國和日本的人口增長高於英國,但上層社會的出生率並不像英國那樣比普通人高很多。因此,可以推斷,在1200~1800年間富人的價值觀迅速通過文化和生理渠道在全社會傳播開來了。

CH14社會影響
物質收入,生活質量,貧富差距縮小;地主沒有獲利;機器仍難完全取代人力(精密的,有技巧性的;人能夠很好地判斷事物並且很快就能操縱它們);與人交往的能力;經濟快速增長國家的人口供給前所未有地短缺。

人口轉折,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收入增長不再轉化為子女數量的增加,而是轉化為更多的物質消費。

衡量生育水平指標,每十年的粗再生育率,淨再生育率。

Part III大分流
CH15 180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增長
信息、人員、貨品流動速度增快->全球化

CH16大分流的主要原因
分析家得出了一個結論:貧窮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失敗。
但未能分析大分流現象的本質:
為什麼貧窮國家持續貧窮?
為什麼貧窮國家一次次的制度改革和政治改革似乎都未能消除貧窮?

各國收入差距的來源:人均資本差距,人均佔有土地差異,效率差異。其中效率差異佔四分之三。

效率差異的根源,窮國不能有效地僱用勞動力進行生產,從而導致即使採用最新技術,一國的人均產出也非常低。

CH17為什麼不是整個世界都發展了?
CH18結語:陌生的新世界

DSC_010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tofly 的頭像
    lovetofly

    復歸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