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時間讀書是一頭熱,對於行為經濟學頗生興趣,所以一直挑這類的書籍閱讀。密集地閱讀之後,多少也掌握了些脈絡。

我是這麼想,有些人聰明絕頂,總認為自己可以理性分析爲得到最大效益採取適當的行動,不需額外的限制與干擾來指導他們,他們能獨善其身,相信物競天擇;也有些人一樣絕頂聰明,可以掌握到人類的心理或感情上的不完美,所以他們樂意發揮自己的才智警醒世人,避免因不理性的決策而失去生活的品質,他們自認具備兼善天下的能力。

獨善其身也好,兼善天下也罷,「善」是共同的交集。許多人,包括非經濟學家,一直努力於追求幸福快樂人生的方程式,只是我很疑惑這樣的方程式是否存在。首先,幸福快樂的指標是什麼呢?財富、愛情、健康、友情、權力、自在。再者,權重如何決定?不過,我的疑惑並不意味著否定。事實上,我是相信真正的獲益是得自不斷追求的過程,經由假設、驗證、建構、打破的不斷循環,我們可以愈加了解這個理性或是不理性的世界。

以下從FT中文網臥底經濟學家專欄所摘述的一段話非常有啟發性:

『如果瑞里在描述一个下雨天,而我在描述一个艳阳天,我们并不是在相互反驳。我们各自给出自己的偏见,但这其实是关于到底大多数人期待阳光还是阴雨:瑞里说雨天比我们所想的要多,而我说晴天比任何人赞美的都要频繁。对于这种比喻的认真评估,就会把阴雨天和艳阳天都加起来。这个结果可能描述着世界不同地域不同的气候、天气变化的程度、以及是否有某种可以预测降雨的方法。』

沒有原則就是我的原則,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樣的思維,或許有人嗤之以鼻,但是如果能試著參透,誰說不會是另一種柳暗花明。

DSC_001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