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 1
- 原創的特徵在於拒絕預設狀態
- 重新相識 (vuja de) vs. 似曾相識 (deja vu)
- 重新相識:面對某種熟悉的事物,卻用一種新鮮的眼光去看,是我們能在老問題中看出新意
- 神童受阻於成就動機
- 原創性是一種創造性破壞 (破壞性創新)
- 風險組合
- 創業家顯然更不喜歡冒險
CH 2
- 過度自信 (缺少該領域經驗,過於自負,太過熱切);確認偏誤
- 提高自己創造出傑作的機率:想出大量的點子 (勤能補智;量變而後質變)
- 要更善於批評自己的點子,最好的辦法是收集別人的意見
- 同僚的意見優於主管的意見
- 重點從不在於點子,而一向在於執行
CH 3
- 領導者/經理人欣賞員工:主動提供協助,建立人脈,蒐集新知,徵求意見;提出建議此一主動行為卻會受到懲罰
- 權力:對他人行使管控權或管轄權;地位:受到尊敬和佩服
- 性格信用 (Ideosyncrasy),透過尊重而累積,而非透過職級
- 撒利克效應 (Sarick Effec),此為虛構
- 解除受眾戒心;使你顯得聰明;使你顯得聰明;使你顯得更值信賴;使受眾對這點子本身做出更有利的評價
- 重複曝光效益
- 面對令人不滿地環境的處理方式:離開,建言,堅持,不予理會
- 職場上,我們的投入感與掌控感取決於直屬主管的程度遠勝於其他任何人
- 友善的人重視合作與遵守規範,不傾向於掀起波瀾與破壞人際關係
- 不友善的主管,也許使用者介面不佳,但卻有很好的作業系統
- 中階人員的從眾效應
CH 4
- 拖延何以既是弱點也是美德
- 拖延 (任務放在心上,卻延後進行/完成,先做一些比較沒有生產力的事:爭取時間進行擴散性思考,或有機會激發創造力;有臨場發揮的空間)
- 蔡格尼效應 (Zeigarnik effect):比起已完成的任務,我們更能記住未完成的任務
- 先行者不必然全面擁有優勢:容易犯下躁進的毛病;選擇伺機而後動者也許更適於成功;移居者比較沒那麼魯莽地野心勃勃,可以改善競爭對手的科技來造出更好的產品;先行者往往死守自己最初的產品,移居者則能依據市場/顧客而調整產品
- 原創性隨年齡而衰退?取決於概念型或實驗性的創新風格
CH 5
- 我們假定共同的目標會凝聚不同的團體,但事實上共同的目標常導致團體分道揚鑣,關鍵在於方法上的差異
- 水平敵意 (horizontal hostility)
- 開創者若想成功,往往得成為溫和的激進派
- 友敵:有時支持你,有時卻暗中傷害你;要應付態度不一致的人需要用上更多精神及應變手段
- 最佳盟友:未必是一直支持我們的人,而是那些起初反對,而後改變主意加入我們的人
- 我們過去的敵手最能有效說服其他人加入我們的運動
- 說服: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價值觀,把我們的價值觀描述成追求他們的價值觀;透明公開未必總是最佳策略,偶爾需要換個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注意
CH 6
- 進步總是涉及風險,你沒辦法把一隻腳留在一壘板上而盜上二壘
- 後果邏輯 (logic of consequence),多數人做決策時所依循
- 適當性邏輯 (logic of appropriateness):非試圖預測結果,而是向內求助於你的本質
- 挑選立足點 (niche picking)
CH 7
- 團體迷思:傾向於尋求共識而非鼓勵異議 (過度自信,名聲考量),為原創性之敵
- 凝聚力是危險的,強大的組織文化則會致命
- 組織三種模式:專業取向,明星取向,忠誠取向
- 過去帶你走到這一步的事物卻不能帶你走到下一步
- 反對意見即使錯誤也仍然有用
- 成功的秘密在於誠懇
- 提出論點時就當你是對的 (自信倡議),聆聽時就當你是錯的 (誠心學習)
- 自行思考,獨立尋找真理
- 面對不成功的恐懼大於對失敗的恐懼
CH 8
- 最困難的決定,不是錯綜複雜的問題,而是需要勇氣的抉擇
- 策略性樂觀 (strategic optimism),防衛性悲觀 (deffensive pessimism),前者預期最理想的狀況,保持冷靜並且設定很高的期望;後者預期最糟的狀況,感到焦慮並且想像所有可能會出錯的事
- 防衛性悲觀,在特定情況下用來處理焦慮,恐懼和憂心的策略
- 生理上,我們具有停止系統 (stop system) 和發動系統 (go system)
- 真正的革命並非災難性的爆炸,而是在控制下的長期燃燒
- 領導者描述出願景,再由顧客以個人故事替這段願景注入生命,就能激勵員工發揮最高表現
- 克服從眾,引進一個異議分子;只要有一個同伴支持你,就大大地減少多數人帶來的壓力
- 如果你想要別人去孤軍奮戰,就得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 當叛逆感覺上像是一種追隨多數的行為,要叛逆就容易得多了
- 與其培養勇氣,不如培養出對現狀某種程度的憤怒,讓人不得不採取行動
- 同時保持冷靜和衝動,衝動能激發行動和改變,冷靜則把行動和改變塑造成為合理而可行的形式
- 管理情緒,深層演出是比表面演出更能持久的策略
- 發洩,轉移注意,控制
- 移情憤怒 (empathic anger),一種想替人找回公道的慾望
∆ 個人行動
A 想出並認出原創點子
01 質疑現況
02 把你想出的點子增至三倍
03 深度接觸新領域
04 策略性拖延
05 多請同儕提供意見
B 提出並倡導原創點子
06 平衡你的風險組合
07 強調不支持你的點子的理由
08 讓別人更熟悉你的點子
09 向不同的觀眾提出你的點子
10 當個溫和的激進派
C 管理情緒
11 在你決心投入或尚不確定時,採取不同的方式激勵自己
12 不要設法冷靜下來
13 專注於受害者,而非加害者
14 明白你不孤單
15 記得如果你不積極採取行動,現狀就會維持下去
∆ 領導者行動
A 鼓勵原創想法
01 舉辦創新比賽
02 把自己想像成敵人
03 邀請不同職位/職務的員工提出點子
04 舉辦一個「反對日」
05 禁止使用「喜歡」,「喜愛」,「討厭」這些字眼
B 建立鼓勵原創性的組織文化
06 雇用員工不要看他們是否與組織文化相合,而是看對於組織文化有何貢獻
07 把離職面談改為到職面談
08 請員工提出問題,而非解決辦法
09 不要再指派魔鬼代言人,而去把他們找出來
10 歡迎批評
∆ 父母及老師們的行動
01 問孩子他們的榜樣會怎麼做
02 把優良行為和道德品格相連結
03 說明不良行為會對別人造成甚麼結果
04 強調價值觀勝過強調原則
05 創造出新穎的立足點讓孩子去追求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