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談件事總要先話當年。

在學時,有位死黨問我,我們是不是朋友?

我的回答,有的時候是朋友,有的時候不是朋友。

從此以後,我們還是朋友,但不像朋友的時候也多了。

我的回答錯了嗎?

即使到現在,就本質而言我仍不覺有錯,但是,時機錯了。

最近,看到一些關於捐款引發的討論之後,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年輕往事。

* * * * *

我的思考很簡單: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點,我不懷疑,至少我相信適用於絕大多數的人。

但,惻隱之心就算動念了,是否能轉化為行動,或如何轉化為行動,就值得討論了。

首要的客觀條件便是急迫性的程度。

災難是發生在眼前,還是千里之外?若是前者,我想那是本能的反應,多少可以說是受一個人的根本價值觀主宰。若是後者,我覺得某種程度的事不關己,會讓人有機會參雜了更多面向的思考,所謂的「理性」可能壓制過惻隱之心的本性來影響行動。

次要的客觀條件則是感同身受的程度。

即便是千里之外,是未曾造訪之地,還是親友安居之地?我想,那般感受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也可能影響如何將惻隱之心化為行動。惻隱之心,是人性,也是種情感的流露,自然要受到情感的制約。而情感的影響因素很多,也因人而異,自然每個人也會因此而有不同的行動反應。

* * * * *

其實,真正的行善者不是沒有,只是通常他們不會發出聲音。

而,針對捐款有所議論者,包括我之內,早已背離了惻隱之心,是用不同的角度評量惻隱之心,而不是讓惻隱之心引導我們的行動。

* * * * *

如果,人生能夠倒帶。死黨再問我同樣的問題。

我的回答會是:

是,我們是朋友。

* * * * *

也許,
理性,要用在對的事,對的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