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篇一 全球化中的中國
CH1中國不是例外
中國奇蹟的解讀:
1.信奉大政府主義和「中國特色」的結果。由於政府獨享強制力,利用強制力調配資源,高效率的「集中力量辦大事」,才成為可能。
2.是自由市場,普世人性戰勝權力管制的結果,是全球化力量的具體表現。

過去,中國的許多重要文化、宗教、經濟進程與世界其他國家同步。近代,就加入工業革命的時間、金融市場的發展、政府辦企業以及國有化運動三方面來看,中國與世界更加同步。

改革開放
改革:主要是相對於政府資源壟斷,相對政府管制而言,指的是恢復個人的自由選擇權,讓老百姓有權利決定做或不做什麼,如何做,做成的東西賣多少,賣到哪裏,賣什麼價格,得到的收入怎麼分配,剩下的錢如何再投資。一句話,就是給個人自由。
開放:實質上也是擴大自由,是讓中國人和外國人能更加自由地進出國界,做投資,做貿易,讓個人經濟自由權跨越國界延伸,拓寬自由的地理邊界。
「改革」與「開放」,都是圍繞自由,是放開約束。

CH2中國如何搭上全球化列車
後發劣勢(楊小凱):正因為後發展國家可以輕便地模仿,一下就能快速搞經濟,所以,後發展國家會缺乏動力去改革自己的制度。正因為來得太輕鬆,能以技術替代制度變革,就沒動力在根本性制度上做有利於長久發展的變革,結果犧牲了長久繁榮的機會。

北京共識:改革開放所帶出的顯著成功,證明中國不同於西方的發展模式是有效的。

華盛頓共識:以美國為首,強調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為發展的重要策略。

國際秩序:武力討債是債權國的一種權利→IMF、世界銀行、UN、WTO。

中國經濟成就至少源自兩個原因:已成熟的工業技術,和,有利於自由貿易的世界秩序。

CH3從金融角度看中國的改革開放
「錢」:主要是一個貨幣的概念,流動性最好,可直接用於交換,並同時又是市場交換的結果,是具有最普遍接收性的價值載體。
「資本」:和錢一樣,是活的價值,但活性較錢低,但它是能夠生產價值的價值。
「財富」:包括流動的和不流動的價值,一般的財富並不一定能產生財富。
【例】:土地是財富,如為國有不能被買賣,土地頂多是財富,不是資本,也不能變成錢,更生不了多少錢;如為私有並且能被買賣,土地就能隨時變成錢,但也只有在產權保護制度和契約權益保護相對可靠下,土地即使不被賣掉,也可以被抵押轉換成資本。

改革開發兩階段:市場化、資本化。
市場化產生對錢的需求;貨幣化促成人口流動增加,異地貿易上升;並再而刺激對貨幣化水準的提升。

城市化和工業化是社會「錢化」的另一個催化劑。

資本化:土地和自然資源、企業財產和未來收入流、社會個人和家庭的未來勞動收入、政府未來財政收入。

篇二 失敗的「中國模式」
CH4對儒家文化的金融學反思
人的基本需求:食衣住行的物質消費;心理和精神需求。

不確定性來源:未來收入、未來身體健康、未來精神生活與心理狀態等。

規避未來風險途徑:靠發展;通過個人之間的經濟交換,精神交換,達到互保互助,資源分享的效果,提昇社會共同的避險能力。

原始社會,原始部落可能是最理想的社會經濟體和社會共同體。
農業社會,家族、宗教可能是最理想的社會經濟體和社會共同體。

過往,沒有保險、借貸、股票、投資基金、養老基金等金融商品,成家生兒育女,而且最好是兒子,就成為規避未來物質風險和精神風險的具體手段。生兒育女既是父母對未來的投資,又是爲未來買的保險,兒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商品。而「孝」,則是兒女履行隱形「契約」的概念。

經濟獨立是個人自由的基礎。

私有財產權,發展金融與保險市場,這二者是實現自由、民主、法治的經濟基礎。

CH5古代王朝的週期性興衰
中國古代王朝解決財務危機的方法:增稅、操縱貨幣。

權力失控、貪污腐敗、國家理財策略、金融技術是改朝換代規律的制度性根源。

往國庫多存錢,或,把收入都花掉而且還要借國債發展?
取決於長期限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決定公債利息成本的高低);也取決於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決定政府投資的效率以及回報的高低)。
如民間投資回報率高於政府公債利利息,則少徵稅,把錢留給老百姓去投資創業,藏富於民,政府儘量用公債來補充財政赤字。
【例】美國政府公債利率4%,美國民間要借錢投資所支付的利率高於4%,因此與其由民間去借錢,不如由美國政府代替老百姓去借錢,並同時通過減稅讓老百姓把錢留著去投資。

在制度資本上,在對權力的制約上,以及政府預算過程是否透明上,最終決定了國家承受公債的能力。

經濟增長的初期,增長的確可以是簡單粗放式,高資源消耗、低經濟回報,甚至可以充滿貪污腐敗,但不能總是靠修路,架橋,蓋大樓刺激成長,也不能指望社會對貪污腐敗總能承受。如果財政長期用於揮霍性形象工程,並爲貪污腐敗提供基礎,那麼靠赤字或靠稅收財政開支只會是無謂地燒錢,使國家的負債能力快速下降,帶來社會動盪。

CH6中國人為什麼勤勞而不富有
制度經濟學判斷制度優劣有一個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這個制度是否有利於市場交易的發生與深化。

制度成本,在市場交易發生過程中所實際支付的成本,由於制度障礙而根本無法做的或選擇放棄的市場交易(機會成本)。這種機會成本包括,未來可深化的市場,但因制度障礙而只能半途而廢或者勉強發展的市場。

制度經濟學關注的核心是產權保護與合約執行機制,包括了法制、政府權力與制衡機構、司法獨立等。

促使經濟發展的資本:自然實物資本、人力資本、制度資本。
【例】北京與景德鎮的十億元交易,如果不相信法院解決合同糾紛的公正性和可靠性,不相信書面銷售合約的效力,則不跟陌生外地人交易(經濟無法發展),或規避「交易制度風險」(把大宗交易分成小交易)。
於是,十億元的交易分成一百份一千萬元的交易,每次等兩天將貨運到北京,再北京付款後進行下一個一千萬元的出貨,則最多損失一千萬圓而非十億元。但是,兩天可完成的交易變成耗時兩百天的交易。
因此,生產力降低,雖可由低勞動力成本吸收,但因生產力低而限制勞動力收入。

廉價勞動力可以在經濟增長初期彌補制度成本的不足。

製造業的發展和服務業的發展對制度環境有著截然不同的要求。
市場交易所需要的制度支援:買賣雙方權益的保護機制;交易雙方的資訊披露機制。不同行業對這兩類制度的依賴性強弱不同,如汽車買賣相對於證券交易。

檸檬市場理論。
【例】二手車交易市場的資訊渾濁,則無法分辨車子好壞,則消費者只願出一樣的價格,長此以往,有好車的人會選擇退出市場。則市場上的二手車越來越差,買方出的價格越來越低,於是「較好車」車主退出。最後,無人問津。

今天世界的競爭主要就是制度的競爭,爲金融證券交易雙方提供更好的契約執行架構和資訊架構。

篇三 借鏡「西方模式」:金融乃國富之道
CH7從金融角度看西方的興起
證券解決的是不同時間之間的價值交換問題;商業信用票據解決的是不同空間地點之間的價值交換問題。

一個國家的貨幣化能力是制度資本的具體表現,它的「錢」能否成為「國際貨幣」,也決定其制度成本。

高風險海洋貿易→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總體風險大,人均風險小。

CH8為什麼美國大筆負債而又極度富有
政府窮民間富催生民主與法治。
國庫錢越多,朝廷銀庫越滿,國王皇帝肯定能夠專制,而且也會更加專制,因為他們不需要靠老百姓的錢養活。不需要向金融市場借錢。
民主的國家不能擁有財產,不能擁有經營性產業,至少不能擁有太多國有企業,而是讓政府稅收運作。稅要少到剛好能維持國家的經常性開支,包括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的基本生活安全,保護私人財產,維護契約權益,維持市場秩序。如果遇到天災人禍,戰爭,經濟危機等非經常性開支,就需要金融市場支援,透過發行國債,特別公債將非經常性開支平攤於未來許多年,由未來每年的稅收補充。

國債的存在與交易,給市場提供了評估政府政策與制度優劣的具體工具。只要國家的負債足夠高,只要繼續發債的需要存在,國債價格的下跌必然逼著政府對其政策或法律制度做出修正。投票無法天天舉行,證券市場對國家的監督與評估,定價卻是每時每刻的。

從金融角度看,政府窮民間富,國債金融市場,這是自由,民主與法治的基本條件。

投機是所有資本主義的精神,也是創造財富的必要動力。美國的不同在於還有活躍的股票文化。

CH9「西方模式」未終結:中國該如何看待金融風暴
金融危機主要集中於金融証券市場,借貸市場上,許多美國人的生活影響有限。為什麼?
1.失業率約在5.1%,收入增長不多但還在成長,GDP也在增長只是低於1%。社會保障體系相當完唄。
2.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繫程度高,美國公司超過三分之一的利潤來自國外。只要其他國家的經濟成長能持續,美國企業的海外利潤不僅能抵消金融業的損失,而且使總利潤不致下降。
3.美國經濟結構更多是財富經濟,而不再是生產型經濟,早已超出了溫飽型追求。其恩格爾係數低於20%。去掉家庭債務後,美國家庭淨資產大約為58兆美元,相當於全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6.9倍,等於給美國社會提供了一種對沖經濟危機,對沖金融危機的緩衝器。

金融危機的起因,本質上為,當委託代理關係鏈太長或被扭曲之後,沒有人會在乎交易的最終損失,時間久了問題就要釀成危機。

篇四 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角色
CH10韜光養晦:中國當以美國為首
你要麼就不要碰全球化,要麼就得一籃子收,是套餐。

在中國獲得了西方先進製造業外包的利潤而發展的時候,西方國家已經集中精力於產業鏈前端和最終端的發展。除此之外,他們更加強調各種制度的完善,以保證其經濟增加價值和利潤率的實現。

過度的海外投資甚至成為英國十九世紀後半葉發展放慢的原因,也是其帝國破滅的主因。

中國必須面對的是,它的人力成本最終會上升,勞工權益的保護遲早要面對。因此,依靠低人力成本來對沖高制度成本的作法只能暫時為之。

CH11中國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總體來看,美國、日本和歐盟長期以來作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夥伴,它們對華直接、間接投資總額已超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百分之五十。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

中國政府在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下要面對:
1.如何維護並擴大海外投資利益;
2.如何保護中國在海外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3.如何利用好現有國際貿易秩序來保證中國企業的資源供應;
4.如何向國際市場拓展中國商品。

中國可以貢獻什麼:
1.參與維護國際秩序行動;
2.文化價值觀的趨同;
3.意識型態的溝通;
4.提升政策制定過程的理性化和透明化程度。

結語 發展金融技術是中國唯一的出路

DSC_000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