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動物本能_重振全球榮景的經濟新思維】
Animal Spirits _ 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

導言
動物本能的五個層面
我們的理論基石是「信心」,以及信心和經濟運作之間的反饋機制,正是此機制擴大了經濟混亂;
工資與價格的制定主要取決於對「公平」的關注;
我們承認有「貪腐與反社會行為」的引誘存在,而且他們確實會影響經濟;
「貨幣幻覺」是我們另一個理論基石,人們搞不清楚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更不明白他們的影響;
最後,我們對於現實環境的感覺,對我們是誰的身分認知,以及對自身行為的看法,跟我們的生活故事和他人的生活故事交織在一起,這些「故事」融合成一個國家或國際的故事,在經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回答八個問題
為何經濟會陷入蕭條?
爲何各國央行迄今為止有控制經濟的權力?
爲何有人無法找到工作?
爲何通膨與失業之間存在長期相互消長關係?
爲何儲蓄傾向如此不一?
爲何金融市場價格和企業投資如此易變?
爲何房地產市場會有週期循環?
爲何弱勢族群世世代代都處於貧困環境?

CH1信心及其乘數效果
信心
信心只不過是一種預測:confidence,還有「信任」或「完全相信」的含義,源自拉丁文「fido」,意指「我信任」。

信任的真正含義是我們超越了理性。真正信任他人的人,往往不管或忽視某些資訊,甚至不會理性處理他取得的資訊;就算理性處理這些資訊,也可能並未據此理性地行動。他是根據他信以為真的東西來採取行動。

「信心」這個詞隱含以超越理性方法做決策的行為。
【例】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

Jack Welch,他說,做出這些決策,「全憑膽識」(straight from the gut)。

信心乘數
凱因斯乘數(Keynesian multiplier),
1+MPC+MPC2+MPC3+…..+MPCn=1/(1-MPC),
MPC(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邊際消費傾向。

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Michigan Consumer Sentiment Index)。

信用價差(credit quality spreads),高風險性負債的利率水準和低風險負債的利率水準之間的差距。

CH2公平
瑞斯,在現實世界哩,訂定工資與薪資時涉及的因素似乎跟新古典理論中談到的那些因素迴異,在現實世界裏,似乎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就是公平。

公平的重要
公平的重要性不亞於被擺在首位的經濟動機;人們甚至更加關心公平問題。
【例】
暴風雪後,雪鏟價格上漲,82%認為不公平;
在炎熱的沙灘上,願意向鄰近高級飯店和破舊雜貨店購買啤酒的價格不同,前者平均高出75%;
費爾/蓋切特實驗中,實驗者願意支付錢以懲罰不合作者。

公平理論
交易理論是經濟學裏最基本的理論;社會心理學也有交易理論,稱之為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經濟學家只考慮貨幣價值,社會學家還包括主觀評價。

行為準則與公平
社會學家認為更廣義,更通用的公平理論就是行為準則,描述人們如何看待自身和他人應不應該展現什麼行為。

艾克羅夫/克蘭頓,讓人們快樂的許多事,其實就是實踐人們認為應該做到的事。絕大部分時候,人們都想要公正行事,若他人認為他們不公平,他們會覺得是種侮辱。同時,人們也期望他人做到他們認為他人應該做到的事情,當他們認為他人不公平時,則會心生不滿。

公平與經濟
在許多經濟決策中,考量公平是一項重要的動機,跟信心有關,也跟有效展開協同合作有關。

若能把公平因素考慮在內,就可輕易解釋很多基本的經濟現象,例如非自願性失業,通貨膨脹和總產出之間的關係等。

CH3貪腐與矇蔽誤導
矇蔽誤導(bad faith),技術上合法但動機邪惡的經濟活動。

資本主義至少有個缺點,他不會自動生產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是生產人們以為有需要且願意付錢購買的東西。

金融資產,從外在形體來看,這些資產的價值是虛擬的,它們只不過是一堆隱含未來支付承諾的紙張。

有限責任(limited liability),一方面可保護股東,並誘使他們在一開始就投資於有風險的事業;另一方面,也允許他們在日後將持股賣給他人。

虛增股票價值,然後出售持股,讓新股東去墊背;出售信用(取得融資),再設法從取得的融資中撈錢,包括薪資、分紅、私下交易、裙帶關係、高股利,選擇權等。制衡機制,會計師。

美國最近三次陷入衰退的例子,全部涉及貪腐與矇蔽誤導。

儲貸機構與1991年的經濟衰退
1982年,「葛恩聖喬曼存款機構法」(Gran-St.German Depository Institution Act),對儲貸機構可經營的業務範圍鬆綁,並由政府提供存款保險。
垃圾債券、敵意收購、主管薪資巨幅提高、私下交易。

安隆與2001年的經濟衰退
美國證管會的新法令(主要催生者就是安隆本身),天然氣買賣的長期合約可以採用整各有效期間未來預期收益當做當期獲利入帳。(售價固定或近乎固定,調低未來收購價格。)
安隆的公司文化,那些從事這類交易並使公司獲利膨脹的人,均獲得豐厚的選擇權和其他分紅。
不合法的會計操弄,安隆設立一家控股公司,讓他以高價收購母公司的資產,安隆便可將資產售價和帳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認列為獲利。控股公司的債權人持有安隆的擔保,控股公司股東的部份酬勞是安隆公司的股票選擇權。
爲安隆提供會計服務的安達信公司未揭發這些舞弊情事,因為擔心失去安隆提供的獲利豐厚合約。
2001年進行的問卷調查,會計舞弊醜聞是他們退出股市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們轉向房市的理由,在房事,他們不需要信任會計師。

次級房貸與2007年開始的經濟衰退
次貸機構推出並不合適借款人的抵押貸款,大力宣傳初期提供的較低月付款,卻隱瞞未來將調高利率,成功吸引一些財務狀況最脆弱,教育程度最低,資訊最不靈通的社會人士申請貸款。
初始承作機構再以各種方式將購屋者定期償還貸款的收入重新包裝後出售。
信用評等機構對包裝後的次級房貸給予很高的信用評等,因此銀行控股公司、貨幣市場基金、保險公司都會購買,連存託銀行有時也會購買。

避險基金
避險基金的薪酬給付方式釋,管理者可獲得其操作資本的某個固定比率(通常是2%),以及全年獲利的20%。在這樣的基礎上,避險基金有很強的動機儘可能以高財務槓桿操作,投資高風險(高報酬)的標的。

CH4貨幣幻覺
貨幣幻覺(money illusion),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學家相信經濟體系中充滿貨幣幻覺。到了1960年代,卻有了很大的轉變,儘管只有少數證據,經濟學家認定人們的經濟決策是基於理性的行為,既然是理性的,就沒有所謂的貨幣幻覺。

1960年代初期,經濟學家相信通膨和失業之間存在消長關係,在降低失業率和提高產出的同時,得以較高通膨率為代價。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

傅利曼,自然失業率(nature rate of unemployment),在此一水準下,既不會有惡性通膨,也不會有惡性通縮。

經濟中隨處可見貨幣幻覺的跡象。
【例】
波士頓通勤電車公告(1968年頒布至今),吸菸者處十天以下拘役,或50美元罰鍰,或二者;
極少數的勞工契約中內含生活成本調整;
美國及其他國家,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通常支付固定利率直至到期日;
許多抵押貸款採固定利率,即使是採浮動利率,也無法去通膨化;
會計帳是以名目金額而非實質金額計算。

CH5故事
人腦天生是以敘事方式來思考的,把一連串具有內在邏輯和動態變化的事件,結合成一個整體。所以,人類行為的動機有很多來自我們生活中的故事。

波提,基本戲劇情境只有三十六種;
托比爾斯,小說與戲劇其實只有二十種基本情節:探索、冒險、追求、拯救、逃脫、復仇、謎、敵對、落水狗、誘惑、變質、轉型、成熟、愛、被禁止的愛、犧牲、發現、貪索無度、興盛、墮落。

經濟學家應該忠於數據事實與理論,而且理論應該奠基於最適化基礎上,也就是實事求是。不過,要是故事本身左右了市場,這些過度解釋的故事產生了實質的影響,故事真的成了經濟實際運作的一部分呢?

一個國家或任何大型團體的信心,往往繞著故事而有波動。
【例】
19世紀的淘金熱;1990年代中期的網際網路熱。

信心並非只是一個人的情緒狀態,也是一個人對他人信心的一種看法,以及他人對他人信心的感知。信心同時也是一種世界觀,是大眾從新聞媒體和公眾討論中,對於經濟運行機制的了解。

CH6為何經濟會陷入蕭條
1890年代的蕭條
1890/12~1892/05,S&P指數上漲36%,接下來到了1893/07,下挫27%;
1893/02~1894/12,華倫-皮爾森躉售物價指數(Warren-Pearson Wholesale Price Index)下滑了18%,資方提出減薪,勞工不同意,寧可停工(不願降低名目工資;判斷公平性時,經常會拿尚未實施減薪的企業的員工薪資相比較。)
1890年通過白銀購買法案(Silver Purchase Act)。人們害怕法定貨幣貶值,而經驗告訴存款人,信用普遍瓦解時,銀行可能是災難的首當其衝者。1873/1884年的經驗。促使他們直覺提領銀行裡所有存款。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主張自由鑄造銀幣,擴大貨幣供給,以引發通膨,造福所有人。此論點似乎以為通膨可以使債務人受惠,但不損及債權人。這使得經濟學家首度認知到貨幣幻覺的現象。
在蕭條開始之際,報紙報導貪腐情事急劇增加。

1920年代的過熱經濟導致1930年代的蕭條
我們所謂的「過熱經濟」,指的是人們的信心超過了正常界限水準,愈來愈多人失去他們對經濟展望的正常懷疑態度,輕易相信有關新經濟榮景的故事。
在經濟過熱時,貪腐與矇蔽誤導行為會增加,因為這類行為之所以能夠得逞,靠的就是大眾和無動於衷的政府管制當局所展現的信任行為。

大蕭條
全球對貨幣喪失信心之下,各國央行只能靠大舉提高利率來捍衛金本位制,但此舉對經濟造成壓抑作用。
CPI下降,但大眾未能充分接受降低名目工資的論點,甚至「必須提高實質工資,才能提高購買力」成為當時政府的政治氣氛。
小羅斯福,全國產業振興法(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NIRA),產生物價和受雇勞工工資上漲的效果。
然而當時的真正問題是信心已經嚴重動搖,大眾普遍失去信心,是導致低需求乃至於低就業率的主因。
政府管制與行動導致企業界缺乏信心。

蕭條史總結
昔日事件都是根源於人性,而人性的力量未曾減弱。所以,我們不能斷言本章敘述的兩次蕭條永遠不可能重演。

CH7為何中央銀行能對經濟產生影響(在他們能產生的影響範圍內)
關於中央銀行影響力的標準故事
途徑一,「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聯準會持有大量的政府債券資產(約5000億美元)。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透過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便能增加或減少一般市場上的貨幣供給,藉此影響利率水準。(利率是時間的價格)
途徑二,「重貼現」(rediscounting)或「透過貼現窗口放款」(lending at the discount window):它可以直接向陷入麻煩的銀行提供融資,並從這些銀行取得擔保品;當然,他也可以接受銀行償還這些貸款,藉此縮減信用。

活期存款餘額的供給將隨著中央銀行持有的儲備金餘額的變動而隨之變動;
活期存款餘額的需求,一者衍生自他們在交易中的實用性,經濟學家描述這些交易量與所得水準成正比;一者為持有活期存款的價格(成本),即為利率,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價格。

利率水準決定論的基礎,貨幣的需求決定於所得水準,也取決於利率;貨幣需求被視為對利率相當不敏感(貨幣需求的價格彈性低)。
活期存款量的小變動會明顯改變其價格。
經濟學家的標準故事,活期存款的供需變化導致利率的變化,利率的變化則導致其他資產價值的變化,進而導致所得的變化。

可貸資金理論(loanable funds theory):聯準會購買政府債券,則銀行將會有更多的準備金,使他們可承作更多的放款,人們從銀行獲得的融資增加,民間的消費支出便會增加。另外,聯準會購買政府債券導致利率降低,使得人們的資產價值提高,由於他們變富有了,會覺得有權可以支出(消費與對未來的投資)更多。

關於中央銀行影響力的另一種觀點,四道防線:
防線一,存款機構受到監督;
防線二,一旦發生恐慌,這些存款機構可以在聯準會的貼現窗口獲得流動性保證;
防線三,個別存款人獲得FDIC的存款保證;
防線四,當上述三防線均失守時,FDIC有權清算失敗的銀行。

不過,上述防線並未涵蓋所有金融機構,如影子銀行系統,投資銀行,銀行控股公司,以及避險基金。

貝爾斯登和LTCM的案例中,聯準會扮演最終救援銀行角色,目的是要在流動風險中力阻系統風險。

CH7(後記)當前金融危機:必須採取什麼行動
當前經濟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信用緊縮(credit crunch),若信用降低至平常水準之下,則將很難,甚至不可能達到充份就業的目標。

作者偏愛的信用指標是「商業本票餘額」(commercial paper outstanding),2007/Q3~2008/Q3,名目GDP上升3.4%,但商業本票餘額卻下降25%。

信用緊縮產生的三個原因:
1. 標準的融資模式瓦解。初始承作機構無法再期望能夠把貸款資產包裝後,輕易地賣給毫無戒心的第三者;
2. 牽涉到資本損失與槓桿操作之間的關係。持有貸款資產或貸款初始承作機構,通常採取高槓桿操作,在信任崩潰之下,其資產價值也下跌,使槓桿比率更為提高。其面臨選擇增加槓桿比率,縮減放款,以及取得新資本。顯然,縮減放款為最可能選擇,如此便會發生信用緊縮;
3. 在欠缺信用的市場下,客戶開始動用他們在好光景時期相對容易取得的信用額度,導致銀行承作新貸款能力受到擠壓。

美國政府使用三類工具來擴增信用:
1. 貼現窗口,定期競標融通機制(Term Auction Facility);定期資產擔保證券貸款機制(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TALF),聯準會僅要求極少的扣減百分率(haircut);
2. 直接挹注資本,直接對銀行挹注資本,當銀行的放款明顯受到其資本限制時,對銀行直接挹注資本的作法特別有助益;
3. 從政府贊助機構取得直接信貸,聯邦政府可以使用「政府贊助機構」(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GSEs),直接增加融資。如把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可以購買的抵押貸款上限提高。

金融市場目標的角色
政府的主要目的,是要儘可能於接近達成充分就業水準所需的兩大目標,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目標,以及信用目標。

CH8為何有人無法找到工作
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 wage theory),假定勞力的效率或成效取決於受雇者獲得的薪資。

在企業願意支付的工資水準下,勞力供需間的差異,亦即非自願性失業人數。

薪資差異性:技術水準,工作環境,產業別等。

卡爾˙亞皮諾/喬塞夫˙貝迪格里茲的失業理論基礎:企業無法充分監視員工,因此員工可以選擇認真工作或摸魚打混。工作者在面臨這種選擇的經濟體系中,均衡點上將出現失業。若沒有失業,且所有企業都支付相同水準的工資,工作者就沒有努力工作的誘因,因為就算因摸魚打混被開除,也可輕易地找到別家相同待遇的工作,所以雇主必須多給一些甜頭(高於勞動市場供需均衡點的工資水準)。然而,一旦所有企業都付較高工資,將會使勞動力增加,因而產生失業。

拉齊爾,年資權利是另一種可避免員工摸魚打混的誘因。

員工希望雇主付給他們更多的酬勞,但在同時,他們也有把工作做好的責任感,責任感的輕重將取決於他們自認被公平對待的程度。
工作者認為的公平工資幾乎總是高於勞動市場均衡點決定的工資水準。
同時作者認為工作者認定的這個公平工資很難改變,這解釋了何以經濟體系中司乎總存在著失業。

CH9為何通膨與失業之間存在長期相互消長關係
自然失業率理論的重要假設,人們沒有貨幣幻覺;不論選擇何種通膨目標,長期失業率都不會受到影響。

加拿大大衰退(Great Canadian Slump),降低通膨率(1.8%),代價是高失業率(11.3%)

CH10爲何儲蓄傾向如此不一
儲蓄決策理論,個人會精確地在不同時間點的消費支出利益之間求取最適均衡。但,事實不盡然如此。

儲蓄決策受,信心,信任,各種憂懼,人們如何描繪目前生活和未來生活的故事,國情,某個年紀與環境下的人們應該如何思考的看法等等暗示信號的影響。

CH11為何金融市場價格和企業投資如此易變
價格至價格的反饋效應(price-to-price feedback),人們總是在股價上漲時買進,或是在股價下跌時賣出,造成股價在相同方向漲或跌更多。

價格至獲利至價格的反饋效應(price-to earnings-to-price feedback),當股價上漲時,反饋效應提升人們的信心,鼓勵人們多買,企業的獲利於是增加,這又進一步激勵股價上漲。反之亦然,但都僅會維持一陣子。

槓桿反饋(leverage feedback)及槓桿循環(leverage cycle),也可能強化反饋效應。

風險指的是可以用數學機率來衡量的東西;
不確定性則是無法衡量的東西。

關於了解人們如何處理真正的不確定性的研究愈來愈趨近於行為經濟學。

威爾許的用詞,「全憑膽識」(straight from the gut)道出精義,在投資決策中,重要的是直覺,不是分析。

作者的觀點,金融市場必須被嚴加管制。

CH12為何房地產市場會有起伏循環
信心、貪腐、貨幣幻覺、故事。

直覺,土地就這麼多,房地產價格向來是漲多跌少,人口壓力和經濟成長必會強勁推升房地產價格。

信心乘數、反饋效應、住宅是有形的投資標的,少數族群對不公平性的指控。

CH13為何弱勢族群特別貧窮
故事與公平性。

分化與偏見,「我們vs.他們」的出現與存在,是在某個故事下發展出的結果,他也發展出何謂正義與公平的認知,對「我們」或「他們」而言,人們再公平的表現上標準不一。

學校教育,可能的對策。

CH14結論
自由vs.管制。

思考與敘述經濟的運作和政府於其中扮演的角色時,不能只考慮經濟動機,還必須了解信心,公平性、貪腐行為的機會,貨幣幻覺,以及歷史提供給我們的故事。

DSC_009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