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看到號稱首善之區的市政團隊的荒誕表現之後,讀到本書的一些評述格外有感。

1 贏家與輸家

  • 民粹國族主義反移民/種族主義/仇外心態,或新科技/全球化/失業。但實質是主流政黨/菁英階層的統治方式出了問題市場取向的技術官僚治理方式,以及看待成功與失敗的心態。
  • 向上流動說,不平等要靠向上流動來解決,但現實已不復存在。
  • 才德至上論,後座力為勝者驕傲自大,敗者受辱不滿,以及菁英傲慢。
  • 屈辱政治,不同於不正義政治(外顯的不正當)。

 

2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 才能很重要,因爲效率與公平(不因偏見取才)。
  • 聖經的世界觀有兩個特點讓人聯想到才德至上制,一是強調人的能動性,二是嚴苛看待命運不幸者。
  • 救贖於基督教,一是信徒靠謹守教義規範和行善獲得救贖(自助神的權能並非無限),二是救贖為神恩,人無法自己掙得(如何説明苦難與罪惡的存在)。

 

3 向上流動說

  • 拼搏與當得,成功是自己的功勞,努力的結果。
  • 市場與才德,市場(效益論,自由論,公平競爭)。
  • 個人責任觀,人應該為自己的幸福負責,社會只有義務幫助不是因爲自身過錯而受苦的人。
  • 機會平等加向上流動。
  • 得其所當得,you deserve
  • 凡是政治人物不厭其煩一講再講的真理信條,我們就該懷疑它已經不是事實了。
  • 當美國頂端1%所得高於底層1/2所得總合,人民所得中位數停滯40年,「只要勤奮努力就能出頭」開始顯得空洞。這份空洞帶來兩種不滿,其一現有體制未能實現才德至上理想,其二認爲才德體制已落實,而他們已被判出局所產生的絕望感。
  • 菁英傲慢最傷人的一個特點正是文憑主義。

 

4 文憑主義:最後的主流偏見

  • 向上流動說的中心思想。去除阻擋發展的障礙,人人都有機會成功;惟有才能與努力是人生的天花板;只要真正做到機會平等,出人頭地者所掙得的成功與報償可説是他們應得的。
  • 教育是不平等的解方成功者的一己之見;等於將成敗道德化,隱隱歧視沒上大學的人。
  • 高學歷者治國通常是好事,只要他們有穩健的判斷力,能同理勞動階級的生活,亦即擁有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實踐智慧與公民德性。然而歷史證明高學歷與實踐智慧幾無關聯,也不代表擁有體察共善的直覺。
  • 菁英傲慢與不食人間煙火。
  • 聰明永遠涉及務實自利的考量,和道德無關。
  • 高學歷菁英比低學歷者更有偏見;菁英對自己心懷偏見並不覺得難堪,這點和才德思想強調個人責任有關;不只菁英對低學歷者有負面觀感,連低學歷者自身也是如此。
  • 學歷治國,未蒙其利(高學歷並不代表具備實踐智慧與公民德性及有能力掌握並確實追求共善)先受其害(政府更不具民意代表性)。
  • 技術官僚語言。道德與意識形態分歧正是民主政治的核心,想治理好民主社會,就必須處理歧見,而要處理好歧見,就必須對於歧見如何產生有所認識,並知道如何在某個時間點爲了哪個公共目的化解歧異。
  • 平行現實。當我說這是一把椅子,所有人都同意那是椅子,我們可以對它是不是一把好椅子,該不該換掉或想移到哪裏有不同意見,但不能說它是大象。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見,但不能有自己的事實。
  • 然而,將政治歧見簡化成拒絕接受事實或科學,其實是誤解了事實與意見在政治説服中的關係。認爲先對事實達成共識,才能以此為基準討論個人意見與信念,其實是技術官僚政治的幻想。
  • 政治辯論常常涉及哪些事實與爭論有關,以及如何描述這些事實,誰能界定事實,誰就在辯論裏先聲奪人。
  • 是意見左右認知,而非認知左右意見。
  • 氣候變遷辯論,這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關於權力,道德,權威和信任的問題,是民主公民的問題。

 

5 成功觀

  • 貴族社會vs.菁英社會。菁英社會的成功會給人成就感,因爲是自己贏來的;在菁英社會沒錢就更令人擡不起頭,因爲若是在貴族社會還能說對方不比你更配當地主,他只是比你好運。
  • 兩個反對才德至上制的道德與政治理想理由:和正義有關,就算才德至上真的實現,職位與薪資完全反應個人的努力與才能,這樣的社會也不一定公正;就算才德至上社會完全公平,也不是良善的社會,而是會讓贏家傲慢焦慮,輸家屈辱不滿,無益於人的自我滿意,也會妨害共善。
  • 階級充分流動:人的命運由自己決定,不受出身背景左右;人們希望才德配位。
  • 才德至上的理想不是不平等的解藥,而是替不平等畫押。
  • 才能的道德地位:擁有某項才能是運氣,不是個人功勞,而運氣帶來的好/壞不是我們應得或配得的結果;出生在一個我的才能正好受到青睞的社會裏,這點同樣是運氣,不能算是個人的功勞。
  • 努力所以應得?努力固然重要,人們卻很少只靠努力就能成功,成功是由才能與努力化合而成。
  • 自由市場自由主義vs.福利國家自由主義(平等自由主義)。
  • 自由市場自由主義(海耶克),只有一種絕對的形式平等符合自由,即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反對重分配,才德涉及「某人應得什麽」的道德判斷,價值只反應消費者當出多少錢購買產品/服務;不該將經濟報酬道德化。
  • 福利國家自由主義(羅爾斯):一個社會機會完全平等,階級差異充分得到補償,也不會是公正的社會,因爲才能差異就和階級差異一樣具有道德偶然性,就算機會平等,仍然必須處理個人天賦差異造成的不平等;差異原則,不禁止有才者發揮才能,而在否定有才者配得或應得市場化社會給予那些才能的報償;要主張群體有權支配這筆財富,就必須證明個人成功確實部份仰賴群體,因此有必要回饋給共善。
  • 經濟貢獻:市場價值vs.實際價值;化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用於教導學生或製造毒品;賭場大亨vs.醫護人員。
  • 經濟制度所要滿足的需求多半是它本身製造出來的;評價一個經濟制度必須靠量「這套制度偏好創造或鼓勵哪類需求」,而非僅衡量它有多擅長滿足「當前的各種需求」。
  • 羅爾斯:在公正社會裏,凡循規蹈矩努力工作的人都有權保有自己的所得。
  • 所得:道德應得,有資格抱持正當期望。
  • 資格是遊戲規則存在後才出現的東西。
  • 羅爾斯反對才德作爲正義的基礎,因政治(才德具有道德隨機性,成功是由許多偶然因素造成,有錢人沒有理由反對重分配稅),哲學(「對」優先於「好」;「對」:社會全體運作所仰賴的權利義務框架,「好」:權利義務框架下個人對德性與良善生活的看法)。
  • 亞里斯多德認爲正義主要在於分配職責與榮譽,而非所得與財富。
  • 機運平等主義,需要精確衡量才德與道德應得,對他們眼中不負責的人不會提供協助,對他們眼中的次等人則會以羞辱人的方式提供協助。

 

6 篩選機制

  • 才德思想成功觀的關鍵:教育與工作。
  • 篩選才能和追求平等是兩回事。
  • 世襲菁英才德菁英。
  • 大學適合扮演這樣的角色嗎?依據才能篩選學生,決定誰能出人頭地。這套篩選制度對落選者暗含負面評價,並給公共生活帶來損害;才德競爭會對錄取者造成創傷,加上篩選有可能反客爲主,讓大學偏離教育使命。
  • 篩選分割優與劣;成就不該和個人價值混為一談。
  • 完美主義是典型的才德後遺症。
  • 科南特篩選機制(才德機制):讓出頭者焦慮,受完美主義折磨,並產生菁英傲慢;讓落敗者灰心喪志。甚至因失敗而感到羞辱。
  • 抽籤招生(一定比例);強化技職教育;打破現有的尊嚴階層(hierarchy of esteem ,重新思考如何看待一份工作的價值。
  • 洗去才德傲慢。

 

7 認可工作

  • 將工作的市場價值觀視爲它對共善的貢獻度是錯的(毒販vs.老師)。
  • 工作尊嚴不再,絕望死(藥物過量,自殺,酒精性肝病)。
  • 一個被篩掉者得不到尊嚴的勞動世界。
  • 分配正義vs.貢獻正義(提供別人需要與重視的事物以贏得社會認可與尊嚴的社會)。
  • 提高勞工和中產階級的購買力或加強安全網,這些彌補不平等的政策之所以不足,是因爲他們的生產地位被傷害了,這才是才德篩選機制和全球化造成的後果。
  • 艾克塞爾.霍耐特,當前的所得與財富分配之爭其實是認可與尊嚴之爭。
  • 失業補助vs.薪資補助,後者讓雇主於艱困時期有錢發薪水留住員工,而非開除,員工保有工作,維持工作尊嚴。
  • 對於金融業的省思(市場報償和對共善的真正貢獻度的落差)。
  • 真正的生産者是實體經濟裏提供有用商品與服務的勞動者,以及投資這些生産力活動的人。

 

結語

  • 漢克.阿倫的例子:才德至上,人人都有機會往上爬,唯有才能與努力能決定一個人爬多高;不是才德至上很好,我們應當唾棄只能靠全壘打才能擺脫種族歧視的社會。
  • 機會平等是不正義的道德矯正器,只是補救措施,不該是良善社會的終極理想。

IMG_537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tofly 的頭像
    lovetofly

    復歸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