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位有心又好心的朋友傳給我的mail,其中收集了一些我在此地無法連結的網站的文章。雖然昨晚應酬的疲勞還在,我還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好好地看了其中一篇﹝http://blog.chinatimes.com/jimulder/archive/2006/07/15/79382.html﹞,因為他談的是村上春樹。現在,有這篇文字的產生,自然是因為當時看了之後,心中浮現了一些想法。

想法,並不關於村上春樹。

回想起來,我算是喜歡看書。讀小學時愛看亞森羅蘋勝於福爾摩斯,也愛看一套關於二戰的叢書。至於我為什麼喜歡,我也說不準,因為恰恰都是同學家有的書。到了國中,好像沒特別看什麼書,倒是記得會窩在當時還是一家小小書店的青年書局的陰暗角落看書。到底當時看什麼書,還真是沒太多印象,也許多少看了些青年勵志叢書,不過比較肯定的是應該看過不少游走於黃色書刊邊緣的雜書。哦!對了,好像那時看了聊齋誌異。上了高中,大概就是看武俠小說了,不過也只看金庸。進了大學,有幸遇到一位很棒的國文老師。記憶中,他是不考試的,成績由作文與讀書心得的分數決定。因此,我認識了卡夫卡,王文興,張愛玲,黃春明,司馬中原等等名家,也因此好像點燃了藏於我身處的某種特殊火種。於是我開始買書,看書,加入哲學社,甚至考慮要參加轉學考改唸文學院。當然啦,想歸想,我還是原來的我。

離開了校園,看書的習慣已經養成,不過看的書以管理類居多。直到前年吧,因緣際會認識了一個喜歡閱讀的環境,這才又開始從朋友的推荐書目中,較頻繁地閱讀偏向文學性質的書。其實,我不是學文學的底,也欠缺文人才子的素養,所以對於我喜歡看的書,我是絲毫不具評論能力,根本無法具體地說明作品好不好,好在哪哩,又是壞在哪裡。但是,我有感覺,在閱讀過程中的感覺,是一種與專業無關的感覺。喜歡看余華的書,因為我想了解在那個年代身處社會底層的人面對環境壓迫時,如何在極權的夾縫間生存,而那時的人性又會是怎麼地呈現;喜歡米蘭昆德拉和村上春樹,因為我很能融入他們的筆調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更喜歡突如其然地看到一些看似簡單卻能引人發想的文字。

撇開文學評論的專業不談,我喜歡某人的作品,或是非特定人的作品,或許只是其中恰巧存在著能感動我或是勾起我回憶的元素;或是其中看人看事看人生的態度深得我心。正因我沒有專業的包袱,我可以很自我地喜歡或不喜歡一本書,也不會以「文以載道」的標準來論斷。當然,也因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在選書時不免有跟著流行走,陷入暢銷書迷思之虞。不過,也許我不夠挑,也許是我運氣好,至今好像還沒特別看到令我失望後悔的書。

回到文學評論專業。我無詆毀之意,但是有時看到過於精闢的評論時,我竟會想到解剖。總覺得即使如有庖丁解牛之巧,畢竟讓我覺得只是專注於形,而失去了氣與神。但另一方面,經過專業的解說之後,或能更深一層,或是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作品,這也不能不好好感謝專業人士的努力。

總之,我覺得閱讀可以是種很私我的樂趣,就算有時看得難過而心情低落,也會有種自憐式的快感。同時經由閱讀,可以因而找到自己的心境,可以因而察知心境的變化;也可以藉著作者的文字開拓自己的視野,了解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年代,所經歷過的不同的事,而他們又是以何種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方法面對或吞服。當然,也許有一天,經過一定份量的閱讀之後,會赫然發現,原來那麼多的不同之後,最後竟是那麼相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