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楊絳的【我們仨】後,在異地一的書城偶然瞥到這本書,不假思索便買下來。由於上回返回家鄉時帶了不少書過來,所以一直沒排上閱讀的時間。這回異動到異地二,閒暇的時間很破碎,但間間斷斷地總算也讀完了。

原來,洗澡一詞是由解放後知識分子接受的「三反」思想改造而來,當時又稱「脫褲子,割尾巴」,因知識分子聽不慣「脫褲子」的說法,才改稱「洗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洗腦」。

誠如作者新版前言所述,本書不是由一個主角貫連全部的小說,而是藉當時的政治運動,描寫當時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所以,讀完之後會有嘎然而止的感覺,想著彥成與姚宓究竟怎麼走下去,那些知識分子就這麼安然過關,沒有餘波盪漾嗎?當然,這其中也有我預設心理的影響成分在,總覺得當時驚天動地的事,怎麼寫來像是一場短暫不嚇人的驚風疾雨。

不過,這倒是給我一次反思的刺激。會不會我看書都光是往自己想的看呢?

DSC_001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