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
應對稀缺是人類面對的處境的本質。

撞球選手,不懂彈性碰撞等物理定律,但要嚴格地按照物理定律打球,否則成不了專業選手。

常見的決策陷阱:忽視隱性成本(機會成本);對沉沒成本耿耿於懷;按比例而不是按總額來衡量成本和收益;不理解平均和邊際之間的區別。

CH2
D↑,則Peq↑,Qeq↑;
D↓,則Peq↓,Qeq↓;
S↑,則Peq↓,Qeq↑;
S↓,則Peq↑,Qeq↓;

CH3
收入和價格的變動,一般會促使消費者改變花錢的方式。

預算約束

消費者偏好:完整性,越多越好,傳遞性,凸性。

無差異曲線:普遍存在,向下傾斜,同一圖中彼此不相交,越向右下延伸傾斜角度越小。

預算約束,消費者偏好,無差異曲線為分析理性選擇模型時的核心概念。

預算約束的斜率:總支出不變,彼此的兌換比率,即邊際成本。

MRS:總滿意度不變,彼此的兌換比率,即邊際收益。

收入消費曲線。

消費者剩餘。

CH4
潛在對手間信號傳遞的兩個重要特性:
1. 信號必須難以造假,難以造假原則;
2. 如果有一方使用的信號能傳遞有利自己的信息,則對方將被迫暴露不利自己的信息,充分披漏原則。

CH5
理性定義有兩個重點:當前意圖,自利標準。

利他選擇

戰略偏好:實用性取決於其他人是否也擁有相同的偏好。

承諾問題:囚犯困境。

欺騙行為:合作者/背叛者有四種模式,無法區分,容易區分,可以模仿,可以藉支付成本辨識。

威慑問題,議價問題:對於對方偏好的判定影響承諾的選擇。

Werner Guth,最後通牒,檢測公平感。(一筆錢M,D決定分配方式,A選擇接受與否;若Y,依分配方案分錢,若N,二人皆得不到錢。)A堅持公平分配的意志可能隨著M增加而減弱。

CH6
人類不可能像標準理性選擇模式的那樣完全依照理性行事;我們太容易滿足,而不追求事實最大化。

理性選擇模型最重要的一點原則是,財富是可替換的。可替換意味著,我們的總財富──不是我們某個帳戶的金額──決定了我們能買什麼,不能買什麼。

非對稱價值函數:人們對待收益和損失是不對稱的,後者在決策中的份量高於前者;人們先評估事件,再把單項價值加起來。

決策時應當忽略沉沒成本。

付現成本(損失)和機會成本(收益)。A拒絕接受40USD爲鄰居割草,因A認為自己的勞動不只這個價;但他卻不願意付20USD讓鄰居的兒子爲他割草,寧可自己做。

幸福感預測偏差:我們不僅要預測兩件東西那樣能在當時帶來更強烈的滿足感,還要預測做出選擇後我們的體驗隨著時間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確定條件下的選擇
A.240USD可靠收益(84%)
B.25%得1000USD,75%得0USD(16%)

C.一定損失750USD(13%)
D.75%損失1000USD,25%不損失(87%)

E.25%得240USD,75%損失760USD(0%)
F.25%得250USD,75%損失750USD(100%)

一種罕見疾病,不作預防的話會導致600人喪命。
A.肯定救200人(72%)
B.1/3機會救600人,2/3機會一個也救不了(18%)
(救人當作收益,避風險)

C.肯定死400人(12%)
D. 1/3機會沒人喪命,2/3機會一個也救不了(78%)
(喪命當作損失,力求一搏)

人們對外界進行判斷和選擇時首選的三大標準:
1. 可用性。我們經常依據能否方便地從記憶中調用相關例子來估算事件的發生頻率。
2. 代表性。圖書館員80%是害羞的,銷售員20%是害羞的;圖書館員與銷售員比例為1:9。則100人中,害羞的圖書館員為8位,害羞的銷售員為18位。然而,一般人多半猜測害羞的人為圖書館員。
3. 錨定與調整。人們先做初步估計,產生錨定 ,而後依據相關的額外資訊做出調整。

Weber-Fechner Law:可覺差的值與原來刺激量的變化成正比關係。
25USD的物品,10分鐘車程外的地方賣20USD。去。
1050USD的物品,10分鐘車程外的地方賣1045USD。不去。

理性選擇的基本原則:選擇立於不相關事項。

人們的行為並不總符合理性選擇模型的預測,還有一個原因在於,人們往往很難按符合自己利益的計畫行事。

CH7
凡是能創造當前或未來效用的活動,都是生產。

就特定生產過程而言,長期──改變所有投入量所需的最短時間期限;短期──一項或多項投入不發生改變的最長時間期限。

短期內數量可變的投入,可變投入;一定時期內數量不變的投入,固定投入。

短期生產函數特點:經過原點(沒有可變投入,沒有產出。);可變投入增加,產出漸增,但增幅漸小;最後可能可變投入增加,產出遞減(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

有效分配投入的一般性原則:確保分配給生產活動的下一單位投入有著最高的邊際產量。

長期生產:等產量曲線,可得同一產量的可變投入的所有組合。

規模收益:生產函數中用以描述規模與效率之間關係的技術特性。

CH8

CH9
經濟利潤:總收益和總成本之差。總成本包括與公司所用資源有關的所有成本──顯性的和隱性的。

公司的目標,經濟利潤最大化。

完全競爭的四大條件:
企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銷售標準化產品;
企業是價格的接受者;
自由進入和退出;
企業和消費者掌握完全的信息。

CH10
壟斷,是一種市場結構,指某種產品在市場上只有一個賣家,而且該產品在整個市場上都沒有類似的替代品。

壟斷企業和競爭企業最重要的區別在於他們面對需求的定價彈性。

個別競爭公司的需求曲線是水平的(與相應市場需求曲線的價格彈性無關);壟斷者的需求曲線卻是整個市場的下斜型的需求曲線。

壟斷的五種來源:
對重要投入的排他性控制;
規模經濟,自然壟斷,決定於規模收益的水平→最持久;
專利;
網絡經濟;
政府特許。

完全價格歧視的壟斷者,一級價格歧視,對市場進行最大限度的細分;二級價格歧視,不固守單一價格,而是依購買數量逐步下調價格。

CH11
以牙還牙的成功,需要穩定的參賽者,每個人都記得其他人在從前接觸中的所作所為。還需要參與者們對未來發生的事情心存忌憚,因為人們不選擇背叛的唯一原因,不過是害怕對方報復。將來接觸的次數不能是已知的,固定的。

戰略性進入遏阻
消費者用購買力投票,生產者則迅速按照其吩咐辦事。

CH12

CH13
資本:金融資本,實物資本。

資本與勞動力市場的一大差異:前者幾乎有著完全的通用性;後者多擅長從事特定某種活動。

DSC_010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