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爲了學習,學習就想有收穫,收穫望轉為能力,能力能取得成功。這應該是蠻普遍的想法,不過往往不是如此順心如意。

讀了本書,我的感想是,我們可以找出成功的各種模式,我們不難指出失敗的萬般理由,但事後諸葛永遠不會是未卜先知。

如一段俗語所說,金錢並非萬能,沒錢萬萬不能。讀書學習不是成功的保證,怠惰自滿必然與成功絕緣。

以下摘述:

§ 他的理論預測了某種特定的行為,參與者並沒有照做,顯然,犯錯的是他們,而不是理論。

§ 人類的決策具有目的和意義。

§ 經濟學的標準模型:行動者擁有完整的資訊,i.e.做任何決策時,知道所有所需的資訊;一旦決策開始進行,唯一會出差錯的,是完全隨機的外部衝擊;而這種衝擊是 沒有人能預期到的。

§ 理性是有限的,不對稱資訊;理性模型,心理學上的不切實際。

§ 一件計畫不論再怎麼仔細設想,還是有可能出問題。

§ 政治人物有時會盲目相信柯林頓說的那句:「笨蛋,問題在經濟。」

§ 假設是否接近我們所分析的真實世界問題。

§ 隨機,生物滅絕,Power Law。

§ 不同的投資人,對未來的看法也不同,這點正是市場之所以會存在的原因。

§ 意見不同,是真實世界必然會有的特性。

§ 好理論中的前提,是否能夠合理地貼近現實。

§ 理論不應該把所要分析的議題的關鍵特性捨棄不談,或是無法解釋該特性。

§ 外生(外部衝擊),內生(物種間的相互作用):生物滅絕的模式。

§ 內生→連結→互動 =〉++;--;+-。

§ 越多行動者可取得知識,可互相強化,形成正向回饋迴路。

§ 創造性破壞 ==》創新。

DSC_001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