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作者引用比喻說明,但也不是簡單看過就輕鬆理解的書。當然,這是我這個門外漢的感想。

上網Google後,才發現書中所提的相關模型,似乎也用於社會學,政治學的研究,不單是在經濟學領域。

非專業的我,還是有著或許無關本書宏旨的心得。

書中以自動調溫器為例,談到時滯(time lag)的效應,當其反映在社會上,就有著特定專業人力,某種農產品等等時而供過於求,時而供不應求的交互供需失衡現象。

我自己的理解是:就控制器的設計,現在的科技已能將fluctuation降到最低,畢竟相關變因容易掌控。但在實際生活面,供應鏈長度,資訊傳遞途徑,就算不以複雜稱之,但也不是可信手拈來。就實務面,只能以速度予以彌補,而這更憑藉著對相關市場資訊變化感知能力的敏感度,以及採取相應決策行動的時效和執行力。

臨界質量的概念,人們的行為模式取決於有多少人參與某種特定行為。由此衍生出自我實現,自我偏離與自我否定的現象。但在多次選擇狀況下,也將產生自我平衡,自我修正的發展。

社會契約。個人與群體間的關係,(利己,損己)X(利人,損人);行為模式,(嚴己,寬己)X(嚴人,寬人)。

分隔過程驅動因素:個體動機,有組織的行為和經濟因素,但三者間很難明確區隔。另外,語言也具有強大的分隔力量。

非專業讀者瞎子摸象後的「自我感覺良好」心得。

DSC_000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to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