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拉丁美洲
國際收支帳平衡,若經常帳逆差(買進產品多於賣出產品),就有一筆相同數值資本帳順差(售出資產多於買進資產)。
解讀,吸引外國人投入資金購買墨西哥的資產。
除非,資本流入為人為方式(政府向外借款);編列財政赤字,導致國內儲蓄不足。
但是,墨西哥還擁有海外資產(外匯存底);政府預算收支還算平衡。
不過,看不到可觀的經濟成長。
問題,披索匯價過高,產品太貴無法打進全球市場;選舉因素,擴大支出,造成外匯流失。
選擇,提高利率吸引外資,但會傷害企業和消費者支出;披索貶值,提高出口競爭力,並說服外國投資者,墨西哥資產價值不錯,從而促使利率不升反降。
(貶值要一次夠大,並免有還會再貶的預期心理,給予投機客炒作動機;發出各種訊號,表示一切都在掌控中,防止人們擔憂經濟體質,造成信心危機)。
最後選擇貶值,但是上述兩準則全未遵循,引發資金大舉外逃,披索重挫。其短債爲說服市場披索不會貶值,已轉成美元連動債。披索暴跌後,債務金額暴增,經過報導,更加深投資人恐慌。接著延燒到民間部門,實質GDP與工業產值重挫,企業破產,勞工失業。
龍舌蘭酒效應
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可能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是一個樣。墨西哥危機引發不理智的大眾大量將阿根廷披索兌換成美元,形成擠兌風潮;信用緊縮造成乘數效應。加以阿根廷實施匯率聯繫制度,中央銀行不得印製新的披索,除非有人拿美元來換,這如同雪上加霜。
這世界的某些機制,會將微小的政策錯誤,轉變成重大的經濟災難。
CH3.日本
日本的成功:基本面(基礎教育優越和儲蓄率高);特有制度(政府政策引導資金投入策略發展產業;經連會,以一家大銀行為核心組織起來的關係企業)。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政商水乳交融形成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於是放款品質惡化,助長經濟泡沫形成。
成長性衰退(growth recession)/成長性蕭條(growth depression),經濟還是成長,但是趕不上經濟擴增的產能。
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即使利率調降為零,對未來感到不安(人口老化),依然不願意花錢;
赤字支出(民間支出不足,公共部門負起責任)。試了,無效。因人口結構老化,標準財政原則認為,應設立信託基金因應未來社會福利支出,而非讓赤字擴大;
增稅降低預算赤字,經濟應聲陷入衰退;
再採赤字支出,赤字佔GDP10%,政府債務/GDP比值大於100%,有超級通貨膨脹之慮;
振興銀行業,5000億美元銀行紓困計劃。
還有一個選項,
營造溫和性通貨膨脹,使民眾不想保有貨幣。
2003年,日本經濟出現復甦跡象,實質GDP以略高2%成長,失業率下降,通貨緊縮(包括流動性陷阱)緩和,但就是看不到通貨膨脹的跡象。為什麼?
答案主要在於出口。當時美國開始出現大量貿易逆差,有些產品來自日本,大部分來自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而日本亦能受益,因為中國出口的產品含有不少日本的零件。
CH.4亞洲
爲抑制投機熱潮,央行在外匯市場賣出的本國貨幣,會透過銷售債券方式買回。這樣會推升本國利率,海外借錢相對便宜,促進更多外匯流入,信用持續擴張。
要阻止貨幣和信用擴張,放棄干預匯率,讓本國幣值升值,但這樣出口市場會受影響。但在當時的泰國認為強勢泰銖會使出口喪失競爭力,也認為匯率穩定有利於增加企業信心。於是泰國放手讓榮景自生自滅。
經濟學教科書說,貨幣和信用擴張,最後會自我抑制。投資飛升加上新富階層的消費激增,使得進口大幅增加;另外經濟繁榮使工資上揚,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特別是1994年人民幣貶值),泰國開始出現龐大貿易逆差,外幣貸款不再推升國內的貨幣和信用擴張,而使開始用於購買進口貨。
部分經濟學家觀點和1990年初支持墨西哥者相同,將貿易逆差視為經濟狀況穩健,市場自然運作下的結果,而非疲弱的跡象。(政府預算收支大致平衡,貿易逆差是民間部門自行做決定下的結果)。
當泰國和馬來西亞的貿易逆差達到GDP的6~8%時,開始有不安的徵兆,因為墨西哥在爆發龍舌蘭酒危機之前,數字就是這個樣子。
裙帶資本主義助長過熱的投機歪風,火上加油。
1996年和1997年上半年,信用機器開始反轉。部分原因為受外部事件影響,泰國部分出口市場顯露疲態,日圓貶值使東南亞工業競爭力略低。投機性投資失敗案例增多,投機客破產,金融公司些歇業,外國金主不願借出更多的錢。
信心喪失會自我強化,虧損增多,信心進一步下降,地價和股價大跌。
外國貨幣流入減少,泰銖兌換外幣支付進口需求不減,泰國央行爲了防止泰銖匯率滑落,必須賣外幣,但其外匯存底無法支應。
所以選擇一,提高利率減少流通中泰銖數量,使得借美元轉投資泰銖有利。但是泰國經濟成長減慢,提高利率會進一步抑制投資,可能迫使經濟衰退得更嚴重。
選擇二,放手讓泰銖貶值,但會損及政府威信,且會加重銀行,金融公司和企業的美元債務負擔。
結果,泰國政府選擇靜觀其變。
這便給予投機客可趁之機,他們看清泰國政府任令泰銖貶值的可能性愈來愈高。於是,本國企業借泰銖還美元貸款,有錢泰國人出本國債券改買美國國庫券,對沖基金借泰銖換美元。因此外匯存底流失更快,泰銖貶值預期心理更強。
接下來政府只能壯士斷腕,明確宣示不計任何代價保衛貨幣,或是放手讓貨幣下跌。
泰國透過貨幣交換(currency swap)使外匯存底略增,但無濟於事。
一般估計,泰銖必須下跌15%,才能使泰國產業在成本上恢復競爭力,但沒想到美元對泰銖激升50%。為什麼?恐慌心理作祟。
金融危機的惡性循環,人們對於貨幣和經濟的信心下降,引發國內外投資人將資金抽離;央行爲抑制貨幣跌勢,提高利率和減少貨幣流通;匯率下跌和利率上漲,爲企業界和金融機構製造財務問題(匯率下跌,美元債務負擔加重;利率上漲,本國債務難以償還);企業只好縮減支出,引起衰退;信心再一次降低。
傳染效應。印尼經濟基本面良好,情況反而更糟;南韓的GDP是印尼的兩倍多,泰國的三倍多,一樣受到影響。這種傳染效應來自,貿易相互依賴關係,投資人以區域看待的觀點(對一般投資人可能不清楚印尼和泰國是相當不同的國家)。
自我應驗的恐慌(self-validating panic)。不是聰明人對印尼的優點判斷錯誤,而是聰明人低估了印尼經濟的脆弱。
CH.5 IMF
人們對於自由市場恢復信心:經濟從大蕭條中復甦;總體經濟的干預(調降利率,預算赤字支出)確實能夠維持市場經濟,並大致穩定在充份就業的水準上。
資本主義和主張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家,等於和民眾約定:從現在起採行自由市場制度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懂得更多,可以防止任何大蕭條再度發生。此心照不宣的約定,新古典大成(neoclassical synthesis);凱因斯約定(Keynesian compact)。
但,亞洲金融危機時,那些國家採取的是背道而馳的對策,緊縮財政支出和提高利率,而且是調到超高的水準。而這些對策是聽命於IMF和美國財政部。
為什麼?
擔心投機客。
國際貨幣制度
全世界只有一種貨幣,當全球經濟有衰退之虞,增加貨幣供給;有通膨跡象時,降低貨幣供給。
問題是,各區域景氣榮枯週期不同,貨幣政策往往有利益衝突(歐亞衰退,採貨幣寬鬆政策,但助長北美投機風氣)。
各大陸自行發行貨幣,並視自身需要,調整貨幣政策。
貨幣間的匯率是由貿易需求決定,但市場主要由投資人(為了購買股票和債券而買賣貨幣的那些人)主宰,投資需求時常變動,且帶有很大投機成分,使得匯率屢見變動,並產生投機炒作貨幣。如此,企業環境呈現很高不確定性。
一些大陸在外匯市場買賣貨幣,以維持匯率,但各地中央銀行保留調整目標匯率的權利,可調整的匯率盯價(adjustable peg)。
給投機客許多容易攻擊的機會。
三種匯率制度都各有瑕疵:
固定匯率,貨幣一體適用問題;
浮動匯率,企業經營環境不確定性;
匯率盯價,控制資本流動(操作難度高,製造企業額外成本,易生貪瀆腐化)。
總體經濟管理者希望做到三件事,
在貨幣政策上保留自由裁量權以有貨幣工具對抗衰退,抑制通膨;
穩定匯率,好讓企業不必面對太多不確定性;
國際商務自由往來,允許人民自由兌換貨幣,不要阻止民間部門的運作。
但,實務上無法皆得,至多取其二。(放棄穩定匯率,如美澳;放棄權宜性貨幣政策(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固定匯率,如1990年代的阿根廷,甚至放棄本國貨幣,如歐元區國家;放棄自由市場,實施資本管制,如中國)。
浮動匯率為三害相權取其輕的一種,最符合凱因斯約定,允許各國無拘無束,同時追求自由市場和充分就業。也有利於體質好的經濟體。
信心喪失會合理化投機攻擊,造成自我實現的投機攻擊。投資人的預期心理,甚至偏見,在某種程度反而成了經濟的基本面,因為大家信以為真,最後果然成真。如,澳洲十分依賴外來資本(經常帳赤字佔GDP4%以上),但假如每個人都認為外來資本十分健全,政經穩定,那麼市場對澳幣貶值的反應將是,「太好了,機會來了,我們來買澳幣吧。」後來澳洲經濟果然受益,市場的好評因此證明是對的。相反地,印尼經濟發展十分驚人,但是投資人信心依然不足,當印尼盾下跌,投資人的反應可能是,老天,印尼又回到以前的壞日子了。於是資本外逃,爆發金融,政治和經濟危機,市場的壞評同樣獲得證實,不幸言中。
巴西經驗
1998年,失業率上升,通膨率低,甚至可能緊縮;俄羅斯經改崩潰,引發投機客攻擊巴西幣黑噢。巴西向美國及IMF請求紓困,美國和IMF要求巴西提高稅收,降低政府支出,繼續維持高利率(與凱因斯約定背道而馳)。為什麼?
美國和巴西,黑奧貶值會使投資人的信心大為滑落,IMF的資金和巴西的外匯存底可以支援匯價。但怕錢用完,必須遏阻資金外逃,所以訂定很高的利率,高到可以說服人們,即時懷疑最後還是可能貶值,仍然願意把錢留在巴西。
政策爲何不敵破壞性回饋循環?為了維持信心而採行的總體經濟政策,反而使經濟不景氣更是雪上加霜。
CH.6對沖基金
1990年,英國加入歐洲貨幣制度的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 ERM),但發現不喜歡被迫採行同一套貨幣政策。當時的歐洲沒有設立歐洲中央銀行,各國貨幣政策大體上是配合德國聯邦銀行政策。那時德國情況特殊,東西德剛統一,需要花大錢重建東德,德國聯邦銀行擔心公共支出會造成通貨膨脹,於是維持很高的利率,防止經濟過熱。而可能以過高的匯價加入ERM的英國,正陷在經濟衰退之中。
量子基金悄悄取得150億美元的英鎊,並可隨意轉成美元。等到美元多頭部位與英鎊空頭部位做得夠大,變大肆宣揚放空英鎊,相信英鎊會貶值。
一開始,英國在外匯市場花了約五百億美元保衛英鎊,卻一點用也沒有。接下來調高利率,但此舉在政治上不討好。不過才三天,英國退出ERM,放手讓英鎊浮動。
香港
香港政經體質良好(銀行監督完善,預算政策保守,無裙帶資本主義跡象,未見資金恐慌性外逃),但受亞洲危機影響,日本人停止飛來購物,東南亞企業停止購買香港銀行業的服務。更糟的是,香港實施嚴格的聯繫匯率制度,大部分亞洲國家貨幣貶值之時,港幣仍以7.8元緊盯住一美元,致使香港物價相對高於曼谷甚至東京。結果,經濟衰退嚴重。
對沖基金放空香港股票,取得港幣再換成美元。賭,港幣下跌,從投機行動獲利;若港府保衛匯率而提高利率,則股市會下挫,從空頭部位賺錢。
港府以美元儲備買股票,股市上漲,對沖基金自然賠錢;實施限制放空規定,迫使對沖基金軋平部位。
對沖基金,放空安全(價值不易暴跌)和流動性高(需要現金時容易脫手)的資產,作多風險高和流動性低的資產。
原則上,市場一向對安全性和流動性給予相當高的溢價,因為小額投資人普遍討厭風險,也永遠不知道何時該脫售求現。
對沖基金規模越來越大,一直很努力套取流動性和風險溢價,以致在許多流動性低的資產裡,對沖基金就是市場。當對沖基金全都想要脫售時,根本找不到買主接手,因此流動性和風險溢價在多年穩定縮小之後,突然間因為對沖基金被迫軋平部位,而激升到前所未有的水準。(俄羅斯求償權被用遠低於面額的價格出售;1998年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危機)。
CH.7葛林斯班泡沫
1990年代初、中期,一般認為失業率跌破5.5%,通貨膨脹率就會加快上揚。當失業率跌破傳統紅線,一群經濟學家敦促葛林斯班調高利率,以防止通貨膨脹率升高。葛林斯班不肯在通貨膨脹升高前便調高利率,並表示生產力成長加快,可能改變失業率偏低和通貨膨脹率加快之間的歷史關係。無論如何,經濟體系真的有什麼東西變了,失業率跌到數十年新低,通貨膨脹率卻紋風不動。
1990年代股市泡沫,人們對資訊科技的獲利潛力極度樂觀;對經濟的安全感與日俱增。
房市泡沫,放款條件改變(只需繳交很少的自備款或者根本不必自備款);次貸證券化商品,擔保債權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火上加油。
房市泡沫取代了股市泡沫。
CH.8躲在陰影中的銀行
銀行的基本特色,即使銀行將大部分的存款,拿去投資無法立即變現的資產,也要保證存款人能隨時領到錢。
國民銀行體系,聯邦準備體系,葛拉斯─史提格爾法案(收受存款的商業銀行,不收受存款的投資銀行;1999年廢除)。
平行的銀行體系或稱影子銀行體系,具有銀行功能的機構和金融安排(結構性投資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標售利率優先證券,Auction-Rate Security;賣回選擇型債券,Tender Option Bond;浮動利率即期本票,Variable Rate Demand Notes;資產擔保商業本票)。
平行的銀行體系中的許多工具和機構,用非常短期的負債,融通風險高且流動性低的長期資產,規模之大,使得這類工具和機構在面對典型的擠兌時,顯得十分脆弱,卻缺乏銀行體系中,用來降低這類風險的存款保險等保護措施。
CH.9恐懼的總和
影子銀行體系危機,金融資產價值崩潰,信心喪失,加深去槓桿的惡性循環,再引發信用市場凍結,企業和個人借不到錢,即使借得到也得支付更高的利率,縱使Fed正試著壓低利率。
全球金融化,每個國家的投資人持有另一國的大量資產,有很大一部分是金融機構到海外進行高槓桿高風險的投資,當美國變差,這些跨國投資便成為傳輸機制。
民間部門無視風險,利差交易也是恐慌受害者,來自低利國家的資金中斷,低利國匯價激升;資金不再流進新興國家,其貨幣重貶,外幣債務加重。
對實質經濟的影響,房價下跌,就業機會減少,減少支出,產生乘數效果;金融體系崩潰,消費者信心潰散。
CH.10重回蕭條經濟
促使信用再度流動(金融紓困,Fed直接放款給非金融部門);
增進支出;
改進金融體系。
- Feb 28 Sun 2010 07:06
【面對失靈的年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